智游城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Howar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寒之争以及方舟子近日轨迹

[复制链接]
151#
yoking 发表于 2012-5-23 10:14:39 | 只看该作者
cesar 发表于 2012-5-23 06:15
原来你自己都讨厌自己写的文章, 倒也颇有同感;

你又赢了。
152#
maomaobiao 发表于 2012-5-23 10:44:58 | 只看该作者
flyinglion 发表于 2012-5-23 11:56
扯了半天,纠结于孔子是什么意思,看着很迂腐。其实我想说明的非常简单,就是一句话的解释,每个人都有每个 ...

你总是丢完炸弹就跑了。

这么大一片,新开主题都够了。不过话说回来,我没看完,借口一下,今天工作太忙。

我就捡我喜欢的部分瞄了一眼。研究论语不错,真心赞一个。
153#
flyinglion 发表于 2012-5-23 10:58:09 | 只看该作者
maomaobiao 发表于 2012-5-23 10:44
你总是丢完炸弹就跑了。

这么大一片,新开主题都够了。不过话说回来,我没看完,借口一下,今天工作太忙 ...

这样可以隐藏得比较深一些:)
154#
luckystar 发表于 2012-5-24 03:11:53 | 只看该作者
flyinglion 发表于 2012-5-23 10:58
这样可以隐藏得比较深一些:)

写得非常好,正所为志同才能道合!
155#
flyinglion 发表于 2012-5-25 21:34: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lyinglion 于 2012-5-25 21:35 编辑

刚看完费孝通的《乡土重建》,在后记《对于各家批评的总答复》中有这么一些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同时也是我的态度。文章写于1948年6月19日,主要是针对《乡土重建》系列文章做的进一步说明。因为当时这些文章引起了不少争议,所以费孝通颇费了一番笔墨,来说讨论的事。我摘录的就是关于讨论的部分,有断章取义之嫌,勿怪。请愿意欣赏的人欣赏,共勉。

      ……
      我们所生活的处境已经不再是孤立的、自足的、有传统可据的乡土社会。现代生活是个众多复杂,脉脉相关,许多人的共同生活。这许多人各自带着他个别的历史,怀着个人的抱负,走入这个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的场合。在这场合里,起初每个人,囿于自我的经验,都会觉得自己才是对的、正确的、应当如此的。但是每个人如果都是如此的话,共同生活也就没有了基础。你要强迫别人依着自己认为对的走,别人也在要强迫你依他所认为对的走。如果不能各自走各自的路时,局面也就僵了。这时,要维持共同生活不能不大家说个明白再走。说个明白就是把自己认为对的说出来;个人说出来的不同,于是要问什么使各人看法不同的?各人所根据的经验怎样?每个人的经验决不能是完全的,是否可以互相补充?把个人的经验回合了,是否大家可以求得一个一致的看法?——这是社会化的必经阶段、人多了,不能大驾直接用嘴,用话商量,于是用笔用字来代替。文字在这里有了新的用处,它是用来表达一种经验,一种看法,一种意见,不是一种真理,更不是一种教条。
      我这样说无非是想交代明白我自己写作的态度。我忠实地记录下我思考的结果,这结果是从我自己的经验和我所听到和读到的许多别人的经验和思想中所思索出来的。我把这结果用文字记录下来,也不过是供给别人思索时的参考。世界在变动,人类的经验,靠了语言的传递和文字的保留,在累积,在丰富。我不是个宗教家敢于承认自己在全知全能的上帝的启示中得到了真理;我不过是个摸象的瞎子,用自己有限的手掌去摸索我所要知道的对象,所不同的是并不敢自以为见了全象而排斥别的瞎子在同一对象上摸索所得的知识骂我所希望的是许许多多瞎子所得片面的知识能加得拢来,使我们大家共有的知识能更完全一些,更丰富一些。
      在这种态度之下写作出来的论文,在做着并不在说话,在读者也不应求全。目的既在讨论,讨论的参加者只有想在看到别人和自己不同的意见中去求自己看法的修正,互相尊重,互相观摩是必须的精神。
      ……
      同时我也不能不承认,在相当多的读者里对于我所写出的意见有若干误会。当读到梁漱溟先生说的"真令人怀疑;究竟写一篇文章所给人的影响,是增加了明白,还是增加了不明白?“我不免深具同感。我也在答复一位朋友的信上说过:”那真是使我不太明白我的文字怎样会这样的传达了和我相反的意见。我甚至想这种误会可能读者应负的责任比作者更多一点。“一个作者看到别人歪曲他的原意是件很苦恼的事。我也承认近年来言论界里确有过分”断章取义“对不起作者的批评,但是再往远处一看,也有令人兴奋之处。因为从这种热烈的讨论,热烈到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到攻击私人,我们可以看出近年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现象,一个很好的现象,虽则好的里面不免也夹杂着不应当有的部分。
      假如我们分析为什么现在写文章的人常会增加”不明白“的愿意,我们可以注意到思想社会化的范围在激速地扩大中。以往那些有关于中国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的问题只在很小的圈子里讨论,在熟人里辩论。在熟人所组成的小圈子里,经过长期的亲密接触,读阅同样的书籍,有着相类似的经验,所以他们有着一套共同能理解的名词。而且每个全资有它自己的问题,有它自己的语言,井水不犯河水似的各自说它们自己的话。近10多年来,每个人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最大多数的人都已到了快要无法生活下去的绝境,这时,大家对造成这绝境的各种因素不能不注意,而且大家已深切感觉到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问题,于是对于这类问题的讨论也感觉到共同的兴趣和需要。不但注意这些问题人数增加,而且参加讨论的情绪也更激烈。以往小圈子里讨论的限制被这势力所打破了。在这过程中,许多讨论者之间的观点、假设以及所用名词的意义不免有很多的距离,文字的隔膜因之也特别表现得清楚。
      如果在这过程中,我们有尽量发表意见的自由,在思想的交流里,这套文字的隔膜不难克服的。误会固然不免,但是在可以坦白的交换意见中,误会不过是要求更深了解的表示。……(以下为避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而略去)……
      ……在出版界的现状里,能有几回把自己意见写下,印出,送到读者面前的作者在数量上说实在太少了,就以有此机会的作者说,他们又受到严格的篇幅限制。在一般刊物上所能发表的文章,不过从几百到几千字。作者不容易把他的意见所根据的事实和假设在这有限的篇幅中尽量说明。很多误会是从这些限制中发生的。
      为了迁就发表的篇幅限制,一个作者不得不把一套相关的意见切成了片段,送到读者面前。同一读者却又并不常能接触着所有的片断,结果不免断章取义。这结果实在不能完全由读者负责。
      这一个充满着需要思想交流的时代,碰着这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重重受到限制的局面,文字所引起的”不明白“是必然的。我们固然要在各方面努力去解除我们身受的限制,但在限制充分解除前,讨论时参加的人也不能不尽量的体悉和谅解,避免由文字的误会而引起私人的意气。否则由误会增加歧异,讨论也反而会成为思想社会化的障碍了。
      ……
      我同情于希望能多知道、知道得更完全些的读者们,我自己在阅读别人的作品时也是这样的。但是我也希望读者能就作者所说的话去批评,而不必从”没有说的话“去表示不满。如果能就作者没有说到的部分加以补充,那是最理想的,也就是我在这后记的开始时所说到的希望。如果因为作者有些话没有说而就加以种种有关作者私人用意的猜测,对于增加对问题的认识的一点上是毫无帮助的。
      我认为应当鼓励的是每个人根据他自己所看得到的说话,各人都能这样,则经验可以加得起来,使每个人都能在讨论中增加他的知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看得到全局的,重要的是不要排斥任何现实的材料,把部分的能逐渐综合起来。
      ……有些读者对于假设词没有注意,不但断章,甚至断句去念,把假设词取下了,自以为可以用来作为我在提倡绅权的证据了。其实如果肯耐心把全文细读一遍,我很相信可以不致得到这种结论的。
      ……我在这里还不能理出一个更明确的看法来答复这疑问,只愿意用这个例子来说明讨论的重要和用处,我们对于现实的认识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深入进去的。我愿意和大家一同切磋,交换意见。但是对于有些人因为一两句话不合他们的感情,根本把问题取消的,则觉得是件憾事。
      ……

      打字真累。刚才花了好多功夫去找有没有现成的版本,找了半天没找到,只好手打了。有时候,最笨的办法还就是最快的办法呢。敲完了不免感慨,虽然这已经是六十多年前的旧闻,但很多情境,似乎跟眼前也相距不远。自己想过提过的很多问题,其实前人早就提过了,而且描述得更为精当。当然,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不是说要跟大家看齐,也不是觉得别人想过的事就不值得去想,反而有些欣慰。你看,一些事情,在我没有读书之前得出的结果,与书上看到的还是很像的嘛。这说明也许我们并不需要有多么深厚的学识,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同样可以得出一个看法。并不是说,我们自己想出来的看法,一定就比谁谁差。当然,其实大家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的,肩膀多高,决定了看得多远。
      这些看法不一定对,也无所谓错。也许读了更多的书,肩膀更高一些,看法也就随之改变了。
156#
maomaobiao 发表于 2012-5-25 23:07:38 | 只看该作者
flyinglion 发表于 2012-5-25 23:34
刚看完费孝通的《乡土重建》,在后记《对于各家批评的总答复》中有这么一些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同时也是我 ...

所以真正难得的,不是赞赏你的人,而是理解你的人,所谓知音难求。

哎,为什么看完又郁闷了呢?

许多想法,评论,带着美好的初衷,换来讽刺和谩骂的时候,人们可以忽略;但是换来曲解和误会的时候,总难免上火。

于是,又找孔老二帮忙:

不患人之不己知,而患不知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后面一句现在都成了我的座右铭了......
157#
luckystar 发表于 2012-5-25 23:27:16 | 只看该作者
maomaobiao 发表于 2012-5-25 23:07
所以真正难得的,不是赞赏你的人,而是理解你的人,所谓知音难求。

哎,为什么看完又郁闷了呢?

不理解,又如何赞赏?
我是又理解,又赞赏。
158#
flyinglion 发表于 2012-5-25 23:43: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lyinglion 于 2012-5-25 23:51 编辑
maomaobiao 发表于 2012-5-25 23:07
所以真正难得的,不是赞赏你的人,而是理解你的人,所谓知音难求。

哎,为什么看完又郁闷了呢?


会郁闷那是因为有期望,因为期望不能得到满足而郁闷。
这里的期望大致是认同之类的吧。
其实还得看谁,反正我们都不是公众人物,也无所谓别人对我们怎么看,如果不认识的,曲解和误会,也没什么好上火的。如果认识的,主要还不是观点问题了,是感情问题了。所以论坛容易吵架,吵架是好事,说明大家都希望得到认同和融入。
其实 人不知 和 不知人 都是常态,我觉得这个君子的标准太低了。
不过孔子在这里应该不是这个意思,他是高高在上的态度。人不知是说大部分人不认同他的观点,不生气才好。
其实孔老二肯定是生气的,不生气他就不会周游列国了,就跟老子一样出关去了。
这个事是在理,但是态度不对。这种态度是你不知道,那我可怜你,不跟你计较,如果你愿意听,我教化你。
从态度上就已经分出高下了,也就没啥好讨论的了。变成,我说,你听,你不听,那你就是不知,你不知,那我也不愠,我不愠,所以我是君子,因为我是君子,所以你最好还是得听我的。
妈呀,这个逻辑其实够操蛋的。
哈哈,所以这个座右铭还是改改吧:)要不然被我这么歪解一下,小猫猫肯定得气死了:P

其实这个真的很讨厌,那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态度呢?
真说不清楚,所以我还是喜欢丢了炸弹就跑,通常写得很长,但不并期望能有后续(其实心里还是有期望的,要不然就不写了,但是也知道可能性很小)。所以很大程度上应该算是私人文字,是写给自己看的,跟自己对话,自言自语。表达完了,差不多也就到此为止了,有人愿意看看,蛮好的,没人愿意看或者嫌长,也很好理解,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的嘛:)
所以我这个态度也不好,其实也是”人不知而不愠“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我吐槽小猫猫,但自己也有这个架子,不好不好。
但是我又确实不知道怎么办,大家都是希望能产生对话和交流的,这样才能进步,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对话和交流很难继续呢?这是普遍经验,也许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人的自私上面。
159#
flyinglion 发表于 2012-5-25 23:53:13 | 只看该作者
luckystar 发表于 2012-5-25 23:27
不理解,又如何赞赏?
我是又理解,又赞赏。

不理解是可以赞赏的哦!
比如我就没法理解巴神,但我非常赞赏Why always me?
哈哈!!!
160#
maomaobiao 发表于 2012-5-26 13:13:30 | 只看该作者
flyinglion 发表于 2012-5-26 01:43
会郁闷那是因为有期望,因为期望不能得到满足而郁闷。
这里的期望大致是认同之类的吧。
其实还得看谁,反 ...

所以,我慢慢认为,“自私”是一个中性词,绝非贬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智游城论坛

GMT+8, 2024-6-16 20:53 , Processed in 0.064478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